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

AI在我有生之年可能還是輔助!?(天下雜誌文章節錄)

天下雜誌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6%A0%B9%E6%9C%AC%E4%B8%8D%E6%9C%83%E5%8F%96%E4%BB%A3%E4%BD%A0%EF%BC%81%E7%82%BA%E4%BB%80%E9%BA%BCai%E7%9A%84%E6%88%90%E6%95%88%E8%A2%AB%E8%AA%87%E5%A4%A7%E4%BA%86%EF%BC%9F-012511144.html 

根本不會取代你!為什麼AI的成效被誇大了?

今年七月,美國智庫模型評估與威脅研究(METR)以經驗豐富的軟體工程師為研究對象,請他們分別在有AI/沒有AI的協助下執行寫程式任務。

這是一項至今為止對AI在現實世界中表現,最為嚴格的測試。結果是,工程師們在使用AI的情況下,完成任務的速度比不使用AI時慢了20% 。

METR的研究發現,雖然人工智慧系統已經學會執行一系列任務,但它們難以在現實環境中,以「一致性」和「準確性」完成這些任務。

它們可能會犯一些小錯誤,讓工程師還是要花大量時間檢查、重做——通常比他們自己寫程式碼所需的時間還要長。

 

研究發現,那些試圖融入AI的公司,幾乎沒有看到太多利潤成長,而那些研究AI取代就業跡象的經濟學家,也大多一無所獲。

麥肯錫三月的一份報告也發現,71%的公司報告正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,但其中超過80%的公司表示,這項技術對獲利沒有「確切的影響」。

所以,AI是夢幻泡影嗎?

AI也不完全是泡沫騙局。研究AI領域的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布林約爾松(Erik Brynjolfsson)指出,每項新科技都會經歷「生產力J曲線」,前期讓企業很難應用,導致生產力下降,但最終企業學會整合技術之後,生產力就會飆升。

AI從現在的窒礙難行狀態到飆升,還要多久?

Anthropic的執行長阿莫迪(Dario Amodei)預測的樂觀答案是2027年,或者「不會太久」,AI就會「在幾乎所有領域都超越人類」。

不過,就像90年代所有名稱中帶有「.com」的公司都輕鬆獲得投資,沒多久投資人發現只是在燒錢。儘管最終真的有少數幾家網路公司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賺錢的企業,仍沒有阻止大量投資人血本無歸。

更糟的是,現在人們對AI的投資,遠大於當年的網路革命。這讓一些專家擔憂,如果在J曲線的高峰到來之前市場熱情就大幅冷卻,可能引發金融危機。

至少好消息是,不會失業?

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,經濟學家發現,受AI影響最少的工作者(如健身教練)的失業率,其實是受AI影響最大的工作者(如程式設計師)的三倍。

但這不代表員工就不用擔心因AI而起的裁員風險。因為如今的勞動現場,存在一種奇怪的狀態:即使AI還沒辦法提高生產力,它的炒作效應,已讓企業不斷祭出相應措施。

20世紀80年代,電腦、電子郵件和線上日曆等工具,讓知識型員工能夠自行處理通訊和安排會議。許多公司因而決定裁撤秘書崗位,結果卻使得高技能員工必須花費大量時間處理這些庶務,使工作效率大幅降低。

如今,AI很可能成為這個世紀的電子郵件,企業主期待用它來高效替代人力,最終適得其反。

而作為員工,即使明白AI沒能幫上忙或反而幫倒忙,最好還是盡量讓它融入日常工作與績效表之中。

(資料來源:Atlantic, MIT, METR, McKinsey)

原編譯:田孟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



沒有留言: